跳到主要內容


      本院成立於89學年度(2000年),設有教育科技學系、教科系碩士班、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未來學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教育學院教育領導與科技管理博士班、師資培育中心以及策略遠見研究中心。

      為因應教育創新及大學前瞻變革的國家發展,及在教育學群的領域中讓學生擁有前瞻、未來、設計及跨域之學習,於110學年度起增設具有創新及前瞻性的「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將原教育政策與領導、課程與教學及未來學等三個研究所分別整併及更名為該系之三個碩士班。在此同時,為使「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具有學制之縱向連貫性,特將原屬教育學院之「教育領導與科技管理博士班」轉型改隸於「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並更名為「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前瞻教育領導與科技管理博士班」,以因應知識整合與社會發展趨勢,期培育有願景、知趨勢、懂策略的前瞻跨域教育人才。

     



    1、培養具教育研究與論述能力的人才

    2、培養具教育相關理論之理解與應用的人才

    3、培養具教育實踐與服務能力的人才

     


    1. 使命:

    (1)提供優質之教育專業相關課程,為台灣教育發展培育有能力、有品格之專業人才。

    (2)致力教育學術研究,創新教育實踐方法與技術,提供教育政策與學校實務之精進發展。

    2. 願景:

    (1)教師致力研究與教學,創建本院教育專業特色與聲望。

    (2)學生勤奮好學、涵養品格、熱愛教育事業,型塑本院優良學風。

    (3)系所協同合作,提供教育行政機關與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實務發展之諮詢與協助,發揮本院專業服務之功能。

    (4)發展校際與國際之夥伴關係,強化本院專業學術能量。

    3. 價值:

    (1)善意:教育人應心存善意,與人為善,且能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以發揮教育引人向上、向善發展的功能。

    (2)堅毅:教育者應有高度之耐心並堅持理想,始克有成。

    (3)創意:教育人不能只固守傳統或滿於現狀,而應力求創新與超越能永遠領先群倫,對教育作出更大的貢獻。

    4. 策略:

    (1)推展全人教育,激勵學習,涵育學生之專業知能與品格。

    (2)進行未來化及前瞻性、整合性與務實性之教育理論研究。

    (3)推廣本土化與國際化之教育方法與實踐技術,擴大研究成果之應用。

    (4)整合本校教育學術人力資源,進行教育相關議題之探討與實驗。

    5. 治理:

    (1)領導體系:由系所主管共同研商本院發展之重點與特色,並研訂系所行政之共同規範,充分支持系所學術研究與教學之自主與創新。

    (2)四個管理模式:本院院務之推動以「同僚」模式之管理型態為主,但亦兼採「官僚」、「政治」和「企業」之治理模式,以維持行政之正常運作,並能適時回應學術趨勢與專業市場之變遷。

    (3)全面品質管理:本院之行政運作與教學實施悉依學校全面品質管理之標準與要求。

    (4)組織活化:本院組織人力有限,故重人員之會商與業務經驗之分享,以發揮組織學習的功能,提升行政效能。 

     


    字母e--教育(Education)
    字母〝 e 〞表示〝 教育( Education ) 〞,其目的在為未來的社會發展培育有能力、有品格之公民,有 enable(增能)、empower (賦權)及 envision(未來視野)的意涵。

    核心價值的對應

    外圓--善意 (Goodwill)
    淡大教育人應永遠心存善意,與人為善。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畢竟,教育乃一引人向上、向善發展歷程,教育者若缺乏善心與善意,根本無法發揮教育他人之功能。

    內方--堅毅 (Perseverance)
    教育之成效無法立竿見影,因此教育者應有高度之耐心並堅持理想,始克有成。

    綠葉--創意 (Creativity)
    面對快速變遷、高度競爭之社會現實,淡大教育人不能只固守傳統或滿於現狀,而應力求創新與超越,始能永遠領先群倫,對教育作出更大的貢獻。



    瀏覽人數 : 0000000107
    瀏覽總數 : 0004666691
    更新日期 : 202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