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年度書名
    2013張鈿富; 蔡金田, 國民中學教育公平指標, , 臺北市 : 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13薛雅慈; 李家鳳, 少子化時代小校展能的新契機:一個郊區小校以轉型課程領導及創新經營展現學校效能之探究, , 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2012薛雅慈, 加拿大實施十二年國教課程與教學規劃之探究,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1朱惠芳; 曹慶堂; 李柏青; 江旭程; 宛同; 康世芳; 張麗秋; 黃瑞茂; 陳曜鴻; 王三郎; 盧博堅; 施增廉; 杜昭宏; 徐秀福; 林正嵐; 張志勇; 翁慶昌; 江正雄, 全球科技革命, 「全球科技革命」全書涵括「地球生態環境」、「生物科技與未來」、「能源與材料科技」、「墊子與電腦科技」四個單元,十六章,概述如下。本課程希冀培養公民之科學素養與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洞察未來與社會之永續發展,這些是社會公民及重要的涵養。 第一章「宇宙的誕生」引導學習者探究宇宙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第二章「環境與生態」探討環境與生態系統的關係,包含生物與環境、水域與陸域環境、生存適應與天擇、族群間的互動、人類與資源利用的關係。 第三章「全球氣候變遷」介紹地球能量平衡和天氣系統,並說明全球氣候變遷的原因、現況和未來可能影響。 第四章「氣象與生活」說明影響天氣現象因素,包括地球自轉科氏力、海祥陸地分布、赤道與南北極受熱不均、水氣釋放或吸收潛熱、地球輻射等作用。 第五章「永續水資源」討論目前世界水資源逐漸在枯竭,是否因為地球上的淡水量在減少?由於人口急遽膨脹、經濟發展、工業發達與用水習慣改變,近年來,世界各地頻傳洪水與乾旱等大災情。 第六章「地球資源與環境」說明過去在人定勝天的心態下,人類建構了一個耗費能源的都市規模,同時以石化燃料為主所建構的生活方式,展開20世紀的科技文明。 第七章「生物科技」深入淺出介紹生物科技的發展演進,關鍵技術,應用層面,以及台灣發展生物科技的現況與展望。 第八章「農業生物科技」提出現今面臨的地球環境問題中,最迫切的首推人口暴增導致糧食不足問題。 第九章「生物醫學工程」介紹已發展的高階醫療器材,包括電腦斷層掃描、超聲波影像系統、核磁共振造影、正子斷層造影;以及植入式人工器官。 第十章「生物科技與社會倫理」及陳述人們對生物科技應抱持著敬畏且謹慎的心情,學習掌控其走向。 第十一章「能源科技」介紹提供能量的能源形式及發展過程,也闡述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如環境的污染及礦物能源的消耗殆盡,促使人類在21世紀的今天不得不重新思索對新能源的開發、認識、與應用,以期讓地球文明能持續的發展。 第十二章「奈米科技」比較奈米材料與其他材料,並介紹奈米材料的分類、性質與應用,及奈米科技帶給人類及環境的衝擊。 第十三章「智慧材料」智慧材料能夠依據環境條件變化而自動改變性質,未來整合材料科學、生物科技、仿生系統、能源科技、分子電子學、神經網路、奈米科技與人工智慧等尖端科技領域。 第十四章「電腦與網路」除了介紹電腦軟硬體的演進外,在網路與通訊技術方面則針對網際網路、無線通訊、及其應用於智慧生活的實例,說明下一世代的資訊網路與應用。 第十五章「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學」,以機器人的發展趨勢、機器人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機器人的未來展望為三大主軸,說明以競賽為導向之智慧型機器人設計範例來介紹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學的研究範疇與應用。 第十六章「IT產業科技」介紹值得驕傲的台灣IT產業,包括電腦產業、消費性電子、通信產業、半導體產業、面板產業,與未來台灣IT產業的明星產業。, 新北市:淡江大學出版中心
    2011吳清基, 教育政策與行政新議題, , 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011吳清基, 開創教育新境界:教育政策與願景, , 臺北市:師友月刊雜誌社
    2010吳清基; 黃嘉莉; 張明文, 我國師資培育政策回顧與展望, , 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2006Sohail Inayatullah, Questioning The Future: Methods and Tools for Organizational and Societal Transformation, Futures studies is the systematic study of possible, probable and preferable futures including the worldviews and myths that underlie each future. Futures studies has moved from external forces influencing the future–astrology and prophesy–to structure (historical patterns of change,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nations and systems) and agency (the study and creation of preferred images of the future). Futures studies have been eagerly adopted by planning departments in organisations and nations. Yet there are clear differences between planning and futures framework. Planning seeks to control and close the future, while futures studies seek to open up the future, moving from the ‘likely’ future to alternative futures. This book is divided into two main sections: 1. The first section explores futures studies–approaches, methodology, epistemology, trends as well as case studies in the field. 2. The second section focuses on futures studies and action learning, developing a new focus that that combines futures studies and action learning, anticipatory action learning. The ways in which the future can be used to transform organisations is articulated in this section., New Taipei: Tamkang University
    2006薛曉華, 從未來學習的觀點看Homeschooling, , 臺北縣:臺北縣政府教育局
    2003潘慧玲, 性別議題導論, , 台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瀏覽人數 : 0000000061
    瀏覽總數 : 0000243090
    更新日期 : 2024/11/21